十一月中有個機會跟著陳先生出差,他忙他的活動,我跟水果則是當做眷屬隨行。也因為這個機會,讓我們可以在高處看到高雄的城市風光。
我們住在寒軒飯店,幸運的被分配到38樓,房間裡有一片大窗戶,拉開窗簾,哇,view真的不錯呢!地標85大樓就在左前方,再過去就是港口。右邊這條馬路不知道叫什麼,還蠻綠美化的,類似台北的仁愛路那樣,綠色樹木一路延伸。
我們家水果站在窗戶前,小小的她只有一顆頭高於窗台,她也學媽媽,站在窗邊眺望高雄市的建築、高雄市的繁榮。
但是,「繁榮」可能僅限於早上的「假象」,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為高雄喟嘆。
當晚上拉開這一面窗簾時,期待的是閃閃發亮的高雄夜景,我對它並沒有要如同維多利亞港那樣的標準,雖然再過去一點就是高雄港。我對它的期待,就只有一般城市夜間該有的閃亮。
但是,什麼都沒有。
沒圖沒真相,但是,真的什麼都沒有。
沒有川流不息的車流,沒有家家戶戶的燈火。我在38樓的高處看下去,一棟一棟的空屋,冷清的馬路,偶爾駛過的一輛兩輛小汽車。
這是高雄嗎?這是台灣南部重鎮高雄市?
是南北差異太大,還是台灣的經濟已經疲軟到這種程度?
當公教人員領死薪水,賺不了大錢也餓不死的我,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經濟衰敗的現實壓力。如果連高雄都可以黯淡成我眼前的樣子,可以沒有車沒有人沒有燈,那其他城市怎麼辦?台灣的活力,難道僅限於台北與台中?
坦白說我很震驚,隨之而來的是沮喪。跟我站在一起往下看的水果,以後在這樣經濟弱勢下,她要在哪裡工作?台灣還有她可以表現的地方嗎?她需不需要離開台灣才能取得溫飽?父母在她成長過程中盡量給予的培育與訓練,她是不是得離開台灣才找得到發揮的舞台?台灣弱勢低迷成這樣,以後誰給她揮灑的機會?
換句話說,我們辛苦生養教育的下一代,未來在哪裡?
夜間所目擊到的現實給我的衝擊太大,讓台灣文學研究所出身,以台灣意識為中心思想的我,第一次有被擊敗般的感覺。被誰擊敗?全世界的不景氣?虎視眈眈卻強大的左岸?搞不好不是軟弱而是刻意拉近與中國距離的政府?
或許都有吧!
第一次產生「如果終究要統一,那早一點統一吧!」的念頭,這樣至少水果還有機會了解到她的競爭對手是誰,而不是傻傻的長大後,因為競爭力差人家太多了,不是她選機會,而是人家挑剩不要的再來選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