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了一部片子讓我印象頗深,「來自硫磺島的信」,一個美國導演以日本觀點來拍的電影,相對於美國觀點的「硫磺島的英雄們」(趕快找時間來看)。

色調偏暗的一部電影,無聲傳遞了戰爭殘酷的本質,人命在其中顯得無用且悲微,人為了求生必須做出許多可怕的事,只有靠著書寫給家人的信件,來撫慰疲憊的心。

2005年在硫磺島挖出一包當初未寄出的信件,編劇靠此擬湊出那時候的狀況。小兵西鄉留下在本土懷孕的妻子,他不停的寫信,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在戰事中茍延活命的回去當一個平凡的父親;將軍栗林寫了很多信給兒子,在砲火轟轟中不忘一個父親天生的慈愛。

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想活命,為天皇效忠勇敢自殺的士兵,每一個人都有他所愛的家人...但戰爭往往掌握在少數的鷹派份子裡,他們的最高榮譽是寧死不屈。雖然這是眾所皆知的「日本精神」,但這部影片卻是批判了這種精神的「不人道」。

裡面有很多小角色,有西鄉的同袍,有將軍的副官,當然還有不服領導的其他偏戰將領。當然免不了還有模糊的敵軍:美國...在戰爭的最後,美國以自己士兵傷亡來換取所謂的勝利,日本更付出慘烈的代價,賠上想戰爭與不想戰爭的所有人命運。

裡面有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,當戰事末期,硫磺島已經快守不住,沒水沒食物的他們甚至靠著挖掘出來的蚯蚓止飢,本土總部還利用無線電傳來將軍故鄉小孩的童音,唱著歌曲激勵將軍死守硫磺島...死守的定義就是戰到一兵一卒,知道不會活命也是要多拖一天是一天。為的是什麼?為的就是歌詞中所唱的:「神聖的祖國」

我想起了捷克的布拉格之春,當時的捷克政府為不讓自己數百年的建築文化遭破壞,大開城門不抵抗開著坦克車前來的蘇聯軍隊,此舉自然被國際社會恥笑無用,但實際上卻保住了萬千百姓的生命與家庭。其實國際關係、形象或利益如何,老百姓的感受並不太強烈,能不能與親愛的家人繼續平安的生活下去,才是他們所最關心的事。

影片的最後,將軍以他的美國朋友送他的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,自殺前要求小兵西鄉把他埋在一個沒有人可以找得到的地方。將軍死前問了小兵西鄉一句話:「這裡還是日本的國土嗎?」當他聽到肯定的答案時,才似乎了無遺憾的離開了。看到這裡讓我有點動容,這果然很像日本的民族性。鷹派將領所代表的是侵略、小兵西鄉所代表的是平和,將軍的角色比較中間,他比較人道傾向,但也絕對的服從政府。希望多保住一條命是一條,不會讓士兵做無謂的犧牲。只不過到了最後,他也很清楚必須殉國,我看不到他的恐懼,只有看到他最後一封信裡,對兒子的不捨。

總之,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,還蠻值得看的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貝斯特顏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